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在土里吗 (鸵鸟遇到危险后为什么把头插地上 鸵鸟生活在什么地方)

鸵鸟生活在什么地方,鸵鸟遇到危险后为什么把头插地上?
鸵鸟精神 比喻逃避,不敢面对现实,不肯正视困难和危险的人。 这个意思来缘于每当鸵鸟遇到劲敌追赶无法脱身的时候不是战斗,而是把头深深的埋进土里,不敢面对危险,所以人们就把那些遇到危险只想逃避的人的行为叫做鸵鸟行为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鸵鸟心理”,但是事实上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将头埋在沙子中的说法,其实是人类的一种误解。鸵鸟生活在炎热的沙漠地带,那里阳光照射强烈,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,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,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。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,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,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,身体蜷曲一团,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,加上薄雾的掩护,就很难被敌人发现。另外,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,还有两个作用,一是可听到远处的声音,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;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,更好地消除疲劳。事实上,并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去的情景,如果那样,沙子会把鸵鸟闷死的。另: 鸵鸟生活在炎热的沙漠地带,那里阳光照射强烈,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,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,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。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,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,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,身体蜷曲一团,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,加上薄雾的掩护,就很难被敌人发现。另外,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,还有两个作用,一是可听到远处的声音,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;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,更好地消除疲劳。 遇到危险时,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,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。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,奔跑得很快,遇到危险的时候,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,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,是足可以躲避猛兽攻击的。 后来,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“鸵鸟心态”。“鸵鸟心态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,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。
鸵鸟多大可以放养?
三个月
出壳至3月龄的鸵鸟称为雏鸵鸟。育雏是养殖鸵鸟成败的关键,雏鸟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鸵鸟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,雏鸵鸟培育是鸵鸟养殖中难度最大的一环。所以,必须全面了解和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,以决定具体的饲养管理方法,为雏鸵鸟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。
1.环境调控
雏鸵鸟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健全,既怕冷,又怕热,对温度非常敏感。因此,育雏期间要求育雏室保温性能良好。出雏后的第1周要求温度控制在33 ℃左右,第2周降至27~30 ℃,3~8周降至21~26 ℃。育雏期间的相对湿度则以70%为宜。60日龄的鸵鸟则可脱温,脱温以后的鸵鸟可到室外运动场活动。
雏鸵鸟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,胆小,自卫能力较差,如遇环境干扰便精神不安,甚至奔叫不止。所以,雏鸵鸟饲养过程中,一定要选择较为安静的场所,防止外界不良刺激和干扰,影响雏鸵鸟的正常生长发育。
鸵鸟肉多少斤一只?
一只200斤的鸵鸟出76-90斤左右肉,出肉率为38-45%左右。鸵鸟属鸵形目鸵鸟科,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,成鸟身高可达2.5米,多数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。非洲鸵鸟(学名:Struthio camelus)属鸵形目鸵鸟科,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,成鸟身高可达2.5米,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。
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,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、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,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,不能飞行,
鸵鸟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最好?
雏鸵鸟从出壳到3月龄为育雏期。在这期间的雏鸟由于各种生理机能尚未健全,抵抗力低,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。饲养管理工作稍有闪失,都将造成重大损失,影响到育雏成活率,致使淘汰率增加。因此,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养殖鸵鸟成败关键的一环。育雏舍专门用于饲养3月龄以内的雏鸟。要求干燥、卫生,保持良好的通风。入雏前1天,将育雏室的温度升至22-25摄氏度,保持相对湿度50%-60%。初生雏鸟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-6只,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密度,到3月龄时雏鸵鸟每只最少要2平方米。按雏鸟周龄的增长而逐渐分群。
刚出壳的雏鸟并不饥饿,其腹内的卵黄提供的营养足以满足48-72小时的营养需要。因此,雏鸟出壳后72小时开食为好。选择嫩绿的菜叶、多汁的青草作为开食料。雏鸟的饲料以少喂勤添为原则,每天喂三到四次,雏鸟精料占日粮的60%,青饲料占40%。食槽要求光滑平整,雏鸵鸟吃食方便,便于清洗和消毒。食槽要固定好,否则被雏鸟踩翻,既浪费了饲料又可能压伤雏鸟。水槽一般使用水盆。鸵鸟饮水的特点是嘴向前舀水,然后头向上抬。因此,要用宽阔的盆子盛水。
雏鸟机体抵抗力较差,容易患病,所以要采取综合防疫措施。除饲料要保证营养外,主要应该加强卫生和消毒,饮水要保证清洁,饲料要保证新鲜不变质。尤其是在夏季喂给雏鸟的草和菜,切碎后应该尽快地喂食,不要存放时间过长,否则极易腐烂产生亚硝酸盐。环境卫生尤为重要,运动场要经常地清扫,不应存有树枝、砂砾、碎玻璃、铁丝或者塑料袋等杂物,如果被鸵鸟吞食,就会导致消化不良、腺胃阻塞或创伤性胃炎。为了预防疾病发生,对育雏舍、用具、工作服、鞋帽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消毒是必不可少的。
2 鸵鸟育成期的饲养管理
从4月龄到完全成熟的鸵鸟称为育成期,当鸵鸟长到4月龄时,体重已经达到36千克,可以适应各种自然条件,应改喂育成期饲料。从育雏期过渡到育成期,要做好饲料更换工作。随着鸵鸟日龄的增大,吸收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,应尽可能让其采食青绿饲料,限制混合精饲料的饲喂量。饲喂应定时、定量,以每日喂3次为宜。要保证供给清洁的饮水。
3月龄以上的鸵鸟在春夏季可饲养在舍外,晚秋和冬季的白天在舍外饲养,夜间要赶入饲养棚。鸵鸟原生活于沙漠地区,喜欢沙浴,通过沙浴可以洁身和清除体表寄生虫,增加运动量。运动场可采用部分铺沙,部分种草,同时种植一些遮荫的树或者搭建遮荫棚。鸵鸟的神经比较敏感,受到惊吓时全群骚动狂奔,容易造成外伤和难产。所以,要保证鸵鸟场周围环境的安静,避免汽笛、机械撞击、爆破等突发性强烈震动。饲喂后2小时应驱赶鸵鸟运动,以避免鸵鸟过多地沉积脂肪,这对大群饲养的育成期鸵鸟更重要,驱赶运动每次以1个小时为宜。
3 鸵鸟成熟期的饲养管理
雌鸵鸟在24-30月龄达到性成熟,雄鸵鸟在36月龄达到性成熟。性成熟前以大群饲养,每群20-30只,产蛋前1个月进行配偶分群。一般是1雄3雌为一个饲养单位。这样可以减少雌雄之间、种群之间的排异性。人工饲养的鸵鸟每天的活动比较有规律。因此,应根据其生活规律定时、定量进行饲喂。每天早晨天一亮,鸵鸟就在运动场上围着边网跑步,跑15-20分钟后进行交配、采食。所以首次饲喂的时间以早6点半至7点半为宜。1天饲喂3次,每次饲喂的间隔尽可能相等。饲喂顺序可以先粗后精,也可以把精饲料拌入青饲料中一起饲喂。精饲料喂量一般每只控制在1.5千克左右,以防止过肥而使产蛋量下降或者停产。
鸵鸟体型较大,需要的运动场面积相应也要大。1个饲养单位约需1500平方米左右。这样可以给鸵鸟提供较为自由的活动范围,有利于提高受精率,防止过肥。运动场要保持良好的卫生,随时清除场内的粪便和杂物,在鸟栏和食槽旁不要随意放置杂物,以免鸵鸟误食硬性异物,导致腺胃阻塞和肠穿孔,造成非常死亡。
鸵鸟主要生活在什么地方?
鸵鸟(又名非洲鸵鸟)是现存体形最大不能飞行的鸟类。产于非洲。属鸵鸟目Struth-ioniformes鸵鸟科Struthionidae。雄鸟高约2.75米,重达155公斤。颈长几占身体的一半,雌鸟稍小。鸵鸟卵是现代最大的卵。雄鸟体羽大部呈黑色,但翅和尾羽白色;雌鸟大部褐色。头和颈的大部分淡红至浅蓝;稍有绒羽:头小,喙短而稍宽;眼大,褐色具浓黑色睫毛。它们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带。群居,日行性。嗅听觉灵敏,善奔跑,跑时以翅扇动相助,一步可跨8米,时速可达70千米/小时,能跳跃达3.5米。以植物的茎、叶、种子、果实及昆虫、蠕虫、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为食。 鸵鸟常结成5~50只一群生活,常与食草动物相伴。鸵鸟用强有力的腿(仅有两趾,主要的趾发达几乎成为蹄)逃避敌人,受惊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5公里。若被逼于绝境,脚踢对手。 鸵鸟主要以植物为食,没有水也能生活很长时间。雄鸟互相争夺3~5只雌鸟,发出吼叫和滋滋声。中世纪骑士喜用鸵鸟羽毛装饰头盔。鸵鸟皮可制柔软、细致的皮革。鸵鸟经训练后可供乘骑及驾单座两轮车。鸵鸟对豢养条件不容易适应,可活50年。鸵鸟是不能飞行鸟类的典型。各地的鸵鸟在皮肤颜色、体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稍有差别,以前认为,这是不同的种,其实只是鸵鸟的亚种。 繁殖期旱季,有求偶争斗,雄性具求偶炫耀,雌性以沙地掘浅坑为巢,每产10~13卵,孵化期约42天,约3岁性成熟,寿命约60年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baiduxiaoshuo.com/article/c6b08076b7cff74cec51.html